2020年8月15-16日,“第二届Talmy语义学会议”通过腾讯会议和直播方式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尊龙凯时平台🖕🏿、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组委会🤵🏿、国际期刊Cognitive Semantics编辑部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语言认知研究小组”协办🤵♂️。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渥太华大学🎞、首尔大学🏂🏼😍、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AG尊龙凯时🍊、中科院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500多位学者及硕博士研究生共襄此次云端盛会。
15日上午8:50🚄,北京AG尊龙凯时平台娱乐AG官方网站李福印教授致开幕辞🫢。他对“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会议论坛”和“Talmy语义学会议”做了介绍🏈,并对与会学者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远在美国的Leonard Talmy教授特地发来邮件对本次盛会表示祝贺。

15日上午举行了6场专题报告,分别由四川外国语大学邓宇博士、浙江大学沈煜博士主持🧗🏿♂️。
上海大学程琪龙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语言系统的动态模式”,程教授论述了如何构建动态理论模式,认为语言系统递质于大脑神经网络,系统活动于人际交流和认知思维中,系统表述于动态理论模式且以认知事件框架构建认知语义。他倡导从超学科视角探寻逼近语言系统的真相,充分利用跨学科成果验证语言系统的假设模式。最后,他基于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的融合原则和Talmy的事件框架的隐显组织的注意理论,提出认知事件框架(Cognitive Event Frame)模式🖌,并以此合理表述汉语的各类构式的事件结构、论元层级、信息结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孙毅教授作了题为“汉英抽象名词隐喻运动事件对比研究”的报告🎏。孙教授将空间隐喻与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结合,从类型学视角对英汉隐喻运动编码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语义分析和动因解读🔻。他指出👨🏽✈️,在情感心理等抽象概念中🏘,汉英语言都会借助其它成分和主要动词共同完成一个运动事件📸。由于隐喻性语言根植于人们的身体经验过程中🙁,汉英语言在抽象名词的隐喻运动事件表达上,都存在同一抽象名词范畴下的具体词汇,既用作动词运动事件的主体又充当运动位置的现象🔤。

浙江大学史文磊博士的报告题目为“运动事件词化类型演变的语体差异”。他对通俗作品、古今对译、汉语北方官话口语教材《老乞大》) 中的自移运动事件表达结构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文本之间,在词化结构的分布倾向和语义要素( 方式𓀚、路径) 的分布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分析语言类型的演变时,宜引入语体视角,揭示出不同语体之间的差异,方可展示类型演变之全貌🫷🏻。

烟台大学于翠红教授的报告“How do Cross-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fluence the Online Processing of L2 Motion Event Expressions: Evidence from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角度探讨了英汉语言差异对运动事件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事件的加工机制仍在一定程度上受母语认知图式的影响。

黑龙江大学李家春博士的报告“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of Caused State Change in Mandarin Chinese”从儿童语言习得的角度探讨了汉语状态变化事件的词化类型🌖,用诱导实验的方法对语义密度、词汇化模式分布进行定量统计,对于汉语的类型归属和儿童语言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北京邮电大学杨京鹏博士的报告“英汉虚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强调了虚构运动事件在宏事件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他归纳了英语、汉语对于虚构运动事件表达的词汇化模式类型特点🧘♂️。他对虚构运动事件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的阐释颇具启发意义。

15日下午共7场专题报告,分别由北京AG尊龙凯时平台娱乐AG官方网站贾红霞博士、北京电子科技AG尊龙凯时博士李天宇主持🔅。
北京AG尊龙凯时平台娱乐AG官方网站博士生靳俊杰的报告“‘V Zhe (着)’ Concatenation: A Perspective of Macro-event Hypothesis”基于历时语料库对比分析了表征具有时间关系的两个(子)事件的“V着”连用式🚏,并基于小句分层结构模型与连接类型框架探讨了“V着”连用式四种变体间及各变体内部的句法关系。他认为,“V着”连用分布在元明、清代及现代,且“V着”四种变体呈现由非宏事件演变为宏事件的连续统🪫;原型句法关系类型呈现“小句并列(V1着,V2着) →小句并列从属(V1着🍉☠️,V1着) →核心并列(V1着V2着) →核心并列从属(V1着V1着)”的句法梯度连续统🥶。该研究支持了“宏事件假说”👮🏼♀️。

中国科AG尊龙凯时大学杜静博士的报告“Th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Extension and Intension on Semantic Change: Evidences from Chinese pò”从历时原型语义学视角出发,借助历时语料库探讨了“破”的历时语义演变。认为词汇的延伸语义并非源于词汇本义整体💂♀️,而是源于词汇本义所对应的某一部分外延所指👷。该研究揭示了外延和内涵在语义变化层面的汇合,并尝试性将语义变化分为外延用法,内涵语义以及语法化三个发展阶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书东博士的报告“力动态视角的“着”认知语义分析”分析了“着”的语义,认为虽然力动态广泛体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但其如何体现在汉语语法单位“着”上则仍未揭示。从力动态角度的分析发现,“着”可视为从穿衣经验中图式化而形成的身与物动态互动🐒🕵🏻♀️,即身体维持物的覆盖性接触以应对环境的主体经验🍋🟩。此力动态经验对“X着”的使用制约是:对内,“着”所描述的“X”需容纳双事体互动;对外,“X着”需适合主体经验的双事体互动👩⚖️。力动态框架作为概念动因与使用规约共同限制“着”的使用🏪。

南京师范大学范娜博士的报告“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Fictive Motion Expressions and Absolute Static and Real Motion Expressions”对比分析了虚拟运动、静态事件、以及真实运动的概念和实例📥。范老师界定了虚拟运动和静态事件之间的异同🧑🏻🔬,并揭示了三种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律。

河南大学俞琳博士的报告“Co-occurrence and Mutual Exclusivity of Reciprocal Events in Mandarin”讨论了汉语中的相互事件🤾🏼♀️,以“拥抱”和“依靠”为例,利用视频诱导和语料调查为手段,阐述了相互事件的共现性和互斥性,并初步解释了共现和互斥的深层动因。

信阳师范AG尊龙凯时王辰玲博士的报告“词汇化-语法化界面下动结式形式-语义-功能三位一体的再分析”聚焦汉语动结式,从形式😧、语义、功能三个角度对动结式进行了讨论。王老师在词汇化-语法化背景下对汉语动结式的多维度探讨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

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志勇博士的报告“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Translation of several Terms in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基于他在翻译Talmy两卷本巨著《认知语义学》时的感悟和理解🤶🏼,他阐释了相关术语界定和处理的原因🧑🔧。胡老师认为译著中仍然存在的不足🧝🏻♀️,这也显示出对于Talmy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探索是常新的。

16日上午举行了4场专题报告,分别由北京AG尊龙凯时平台娱乐AG官方网站李金妹博士和河南大学俞琳博士主持🥷🏽。
河南科技大学任龙波博士的报告“The typology of stationary events”对比了英汉语静态事件,认为英汉语表征静态事件的典型句型表现出混合语言类型特征和卫星语素语言类型特征的互补类型特征。就静态事件表征而言,英汉语均非单纯的卫星语素框架语言📒。该研究有助于了解英汉语的类型学特征。

四川外国语大学邓宇博士作了题为“Source-Goal Asymmetry in Event Segmentation: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Korean, and Mandarin”的报告,对英语👨💼、韩语和汉语三种语言运动事件切分进行对比⛹🏿,研究事件成分中始源-目标的不对称性☝🏼。他通过实验证据🅿️,发现英语🏷、韩语和汉语不同类型语言事件切分均表现出事件末端的突显性🧔🏿♂️,但这种语言共性因语言特异性因素影响🤰✢,亦呈现差异💆🏿,如韩语的末端偏向显著强于汉语。最后1️⃣,他通过事件切分理论对末端偏向做了统一解释。

北京AG尊龙凯时平台娱乐AG官方网站博士生徐萌敏的报告“Event Integration and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Macro Events Encoded in Verb-directional Construction ‘V + hui’”从历时视角出发🫅🏿,聚焦动趋结构“V+回” 表征宏事件的语义特征,事件融合类型及其认知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动趋结构V+回”能够表征宏事件的五种语义类型🎞,框架事件和副事件涉及四种支撑性关系。“V+回”表征宏事件,主要受认知视角和注意视窗开启两种认知操作共同驱动👨🏽🚀。“V+回”表征宏事件🧖🏽♂️,主要有三种视角观察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其不仅涉及单一事件框架的视窗开启,还包含多种多重嵌套视窗开启模式。

电子科技大学袁毅敏博士的报告“汉英情感心理动词致使关系的认知初探”从认知的视角讨论了汉英情感心理动词的致使关系。主讲人通过三个调查问卷环环相扣的实证研究发现汉语情感心理事件的词汇句法模式比英语更为复杂;汉语情感心理事件内部的时间关系比英语更为复杂;英汉情感心理事件的句法—语义界面特征由致使关系和时间关系共同决定;英汉语言使用者对某些基本情感类型的致使意义理解不同🧩。

北京AG尊龙凯时平台娱乐AG官方网站李福印教授的报告“宏事件假说(Macro-event Hypothesis)”介绍了“宏事件假说”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实证视角及其理论意义。简言之🧝🏻♂️🦜,宏事件假说认为💂🏽,“语言通常把两个较为简单的相关事件更具综合性地表征为一个单一的融合的复杂事件🧑🏫👍🏽,即‘宏事件’,在语言表层用一个小句来表达。据此🪘🧗🏼,语言可分为两大类型🚫🧑🏻🎤:宏事件型语言和非宏事件型语言”。李教授所提出的宏事件假说摈弃了语言的形式元素,是基于语义概念提出的理论👨🏼💻👩💻,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同时🦀,该假说也将Talmy提出的“宏事件理论”和“事件融合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潮👩🏽⚕️🫧。

讲座完毕👳🏽♂️,是主讲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环节🧞♀️。大家在认知语义学的框架下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文AG尊龙凯时的丁崇明教授做了精彩点评。虽然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大家都意犹未尽🤜🏻🤽🏻♀️,纷纷“转战”微信平台,将学术探究进行到底🧎♀️➡️。

最后,李福印教授做闭幕总结,对此次会议的主讲专家𓀏、参加会议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尊龙凯时平台-川外联合秘书组团队表示感谢,大家期望着第三届Talmy语义学会议的来临🫡。

本次会议秘书组团队
本次会议秉持“思想原创🧵、方法创新、团队合作、国际发展”之理念,集中研讨了Talmy认知语义学理论新前沿、共时与历时研究新视角、跨语言研究新发现、语料库与实验研究新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推动了认知语义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及本土化研究👩⚖️。
文:邓宇、鱼帆📦、沈煜、贾红霞🔉、李天宇🧎♂️🧙🏼♀️、李金妹⛹🏿♂️、俞琳
图:卢俊杰、杨姬雪、鱼帆